西安:7万农机护航 “三夏”生产圆满收官

日前,全市209.8万亩夏粮已收获完成、实现颗粒归仓,178.21万亩秋粮已全部完成播种。今年“三夏”期间,全市农机系统结合农机化生产实际情况,提前准备、科学调度、精准服务,多措并举全力保障“三夏”生产。据统计,今年“三夏”全市投入各类农机具70000余台(套),其中拖拉机12168台、小麦联合收割机3824台、玉米播种机6830台、烘干机192台、卷盘式喷灌机161台。

图片

紧扣安排部署关,准备充足

5月6日,西安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全市“三夏”暨抗旱保粮指挥部,统筹协调全市“三夏”工作。农机系统迅速响应,提前开展 “三夏”农机抢收抢种调度信息统计调查及农机具底数摸排,研判小麦集中收获时间、玉米完成播种时间,制定工作方案,同步开展“三夏”农机化现场观摩会及“西安数智农机调度平台”培训,对“三夏”农机化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。累计发放跨区作业证3575份,印发《西安市农机服务手册》《致2025年“三夏”农机手的一封信》,为“三夏”农机科学高效调度打下坚实基础。

图片

把好指挥调度关,平稳顺利

为切实做好今年机收指挥调度工作,高效调度机具,强化部门协作,西安市农机总站制作《西安市“三夏”农机抢收抢种调度指挥图》,和省农机安全协会、渭南、咸阳、宝鸡、铜川等地农机部门签订农机应急救援作业服务协议。全市农机系统依托 “西安数智农机调度平台”,利用北斗定位技术为 1500 台小麦收割机配备定位终端,实时掌握农机分布与作业状态,“三夏”期间,平台小程序发布作业需求信息 134 条、覆盖面积 15 万余亩。

在数字化调度基础上,西安进一步探索智慧农业新模式。神禾塬上的“无人农场”中无人驾驶收割机设备融合智能传感、远程通信等技术,实现作业路径自主规划、行进速度调控、自动转向、远程遥控、协同互联等功能。专业农机手可以通过手机端和电脑端远程操作,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,还可以进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,增加抢收效率。这也是西安农机系统科学调度的生动实践,通过引导机具合理流动,确保 “三夏” 农机化工作平稳顺利。

做好服务保障关,颗粒归仓

为切实做好服务保障工作,全市开设14部“三夏”小麦机收保障电话、1部法律咨询电话,电话服务共计660次。设立农机部门跨区接待站、维修及配件供应点44个,启动流动维修车10台,流动维修服务车出动501次,确保农机跨区作业“绿色通道”畅通、作业秩序有序等配套服务到位。

图片

制定《西安市小麦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措施》等指导意见,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一线,实地指导机手规范操作、实地测损、宣传农机安全。利用阴雨间隙,深入农机合作社及跨区作业接待站,指导农机维修网点为机手检修机具,发挥流动维修服务车优势为外来机手服务,并开展慰问机手等工作。今年,国产9至10公斤/秒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逐渐成为跨区主力机型,单机日均收获面积达80亩,效率比5年前提高了30%以上,作业质量也稳步提高。西安市农机系统在临潼、长安、鄠邑等7个区县建立小麦机收减损监测点50个,对小麦机收损失率进行检测,监测人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田野里的“精算师”。从抽查情况看,小麦收获作业质量符合要求,确保小麦颗粒归仓。

立足装备支撑关,种足种好

玉米机播质量直接影响作物出苗质量,关乎秋粮产量。全市农机系统以项目带动战略为抓手,市县两级设立 14 个示范推广点,立足装备优势,科学示范指导,确保秋粮种足种好。通过 6 月初召开的全市玉米高质量播种机械化技术观摩培训会,推广增密播种技术及配套机具,并发布《玉米密植高产5335机械化播种技术措施》等指导意见,从技术层面夯实播种质量基础。

同时,依托农机装备补贴短板行动与购置补贴政策优化,全市加速农机装备迭代升级,引进指夹式、气吸式等多款高性能播种机开展试验示范,助力农户掌握新型机具应用。“三夏” 期间,相关工作获中省市媒体报道 20 余次,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76 篇,“西安农机”抖音账号发布技术小视频18个,浏览人数超35000余次。

下一步,西安市农机系统将继续强化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的支撑作用,以“三夏”农机化生产为契机,积极探索推广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,将科技潜力转化为现实产量,助力全市粮食单产提升。

主办单位:西安市农业农村局    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

电话及传真:029-86787504 029-86787469(值班室)

邮编:710007     邮箱:xanongyeju@163.com

网站标识码 6101000074       陕ICP备2025065448号        陕公网安备6101120200103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