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要点

2019年,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,做好“三农”工作,稳住“三农”基本面,守好“三农”战略后院,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。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按照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要求,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,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不动摇,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坚持以增加农民福祉为根本目标,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三农”工作总任务,抓重点、补短板、强基础、促落实,坚决完成产业脱贫年度任务,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深入推进农村改革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保持农村经济稳中向好,农村社会和谐稳定。重点工作是:紧紧围绕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重点,实施123456工程。即,围绕一个中心,推动两项改革,突出三个重点,强化四个作用,实施五大工程,推进六个建设。全年工作的总体目标是:力争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.0%以上,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到8.0%,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。粮食总产达到120万吨,蔬菜总产达到300万吨,水果总产达到90万吨,水产品产量达到1.3万吨,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.2%以上,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。加快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建设,着力推进省级农业改革试验区建设,促进农村各项事业持续发展,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。

一、聚焦农业农村发展,着力推动乡村振兴

1.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核心,以“五个美丽”为重点,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不断提高我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;以“三权分置”为重点,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不断释放农村发展新活力;以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为重点,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不断创新农业新业态;以调结构、提质量为重点,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不断做大我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。通过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,不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,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,进一步激发农村居民投身农业农村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推动我市农业强、农民富、农村美。按照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要求,通过集成要素,强化支持,协同推进,综合发展,促进村庄产业整合和融合发展,适时启动宜居宜业的美丽新村创建工作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,发挥示范引领作用,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的示范村。启动以干部联乡、能人回乡、市民进乡、资本下乡、企业形象为主要内容的“五乡行动计划”,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地生根,全面落实。

二、聚焦体制机制建设,着力推动两项改革

(一)深入推进农村改革。

2.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。按照“推进、提升、创新、管理、效益”的方针,从清产核资、股权管理、组织功能、产权交易、工作程序、体系建设、经济发展、内部管理、思想理念、合作社运行等10个方面,全面推进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,力争6月底前基本完成。扎实做好“回头看”,认真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,不断完善制度,提高质量。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管理制度,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。

3.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。认真开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“回头看”,加快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信息应用,推进承包土地信息共享。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制度,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、农户、新型经营主体作用,以土地流转、入股、托管、股份合作等形式,加快盘活农村土地资源,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。围绕农村宅基地“三权分置”,探索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实现、资格权保障、使用权放活的方式,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退出机制。

4.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抓紧制定并认真落实《西安市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方案》和《西安市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方案》,加大家庭农场培育力度,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。探索建立政策扶持与带动小农户的数量相挂钩的激励机制。引导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家庭农场、合作社、龙头企业进行对接联合、互助合作、订单协作。探索建立服务组织名录管理制度,强化动态监测,促进规范发展。全年新增家庭农场100家,认定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0家,评选市级十佳优秀示范合作社10家。

5.切实抓好农村改革试验试点。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协调推进农村金融改革,打造一批农村改革试点示范项目。通过政策、资金支持,鼓励市级部门和区县积极开展试点试验工作,加快推进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,按照激活存量和开发增量思路,积极探索构建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,加快推进5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8个项目各项工作,努力将试验区打造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示范、乡村振兴的西安样板。

(二)完成机构改革任务。

6.全面理清工作职能。认真贯彻落实《西安市机构改革实施方案》要求,参照国家和省级部门机构设置,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机构改革经验,科学制定机构职能,划定机构职责边界。切实做到与中省农业农村部门职能相适应,与我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需要相适应,与法律法规和编制规定相适应,确保职能设置科学合理,充分适应农业农村事业发展新要求。

7.切实做好“三定”工作。按照强化业务职能,突出服务职能,加强监管职能,精简综合职能的原则,切实做好内部机构的设置工作。对原有职能进行全面整合,全面承接新增职能,努力消除临时机构。从严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,按照“编随事转、人随编走”的原则,切实做好职能和人员的承接和移交工作。

8.积极促进机构融合。切实做好议事机构的清理调整,充分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发展需求。多措并举,促进机构融合,业务融合,人员融合。认真梳理行政审批事项,明确权力清单、责任清单和服务清单,切实抓好“放管服”工作,推进行政审批事项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不断强化干部服务意识,积极转变工作作风,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。

三、聚焦农村发展短板,着力突出三个重点

(一)加快推进人居环境整治。

9.开展村庄清洁行动。实施“百村示范,千村整治”行动,大力开展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、村内沟塘、养殖粪污和农业废弃物、废弃房屋和残垣断壁、乱堆乱放和乱搭乱建,改变影响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主要内容的“五清一改”行动,逐步建立长效清洁维护机制,解决村庄环境“脏乱差”问题。实施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,开展村庄绿化美化行动,积极推进美丽庭院建设,发展庭院经济,加快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。

10.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。突出秸秆肥料化、饲料化、基料化利用,积极推广秸秆利用新技术、新机具,推进秸秆还田、青贮、有机肥加工,积极创建全量化利用示范点,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%以上。积极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,支持自动化装备应用,推广清洁养殖工艺,建立畜禽粪污收集、转化、利用网络体系,力争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%。

11.强化农田土壤污染治理。大力开展“清洁田园”行动,全面推进农资包装物、农田生活垃圾、农作物废弃物回收,建立农田垃圾回收体系,实现全区域、全产业覆盖,打造绿色安全和谐的清洁田园和环境整洁优美的美丽乡村。建立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,推进有机肥替代和绿色防控,提升农田地力水平。严查严管施用禁限用农药,抓好设施农业、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,加大土壤污染修复治理。

12.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。将社区建设作为民生提升的重点工作,认真抓好100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项目实施。稳步推进幸福新农村示范村建设,坚持以产权为纽带,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的,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。启动20个幸福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,强化统筹协调,强化学习培训、强化调研考察、强化督导检查,全力推进建设工作,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。

(二)持续开展农村产业扶贫。

13.抓问题整改促工作提升。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为重点,落实好省市整改工作要求,提高认识,举一反三,逐个问题彻改、实改,以建立制度和健全机制推动整改,不断提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能力和水平,做好脱贫攻坚巩固提升。

14.壮大扶贫主导产业。以推进“3+x”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,持续实施“十百千万”产业扶贫工程,引导区县因地制宜的发展区域“x”产业,指导区县特色产业绿色发展、适度规模,做强特色、做优品质。认真落实易地搬迁配套产业扶持政策,确保每个集中安置点至少配套1个产业项目,每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户至少有1个稳定增收项目。

15.提升扶贫产业价值链。从种养业生产、产品精深加工、品牌培育、市场营销等全产业链推进产业扶贫,提升涉贫村特色产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。充分利用“三年百市”营销行动,打造公共品牌、做强企业品牌,利用杨凌农高会等知名展会时机,搭建产销对接平台。积极推广“互联网+主导产业+贫困户”的电商扶贫模式。

16.巩固产业脱贫成效。大力推行“主导产业+龙头企业+合作社+低收入户”的产业发展模式,建立完善主体带贫利益联结机制。完善产业扶贫项目库,将巩固脱贫成果的项目纳入项目库,强化产业扶贫项目动态监管,注重带贫成效。不断提升贫困户产业发展技能,完善市县产业技术服务110指挥平台,持续抓好贫困村“四个一”乡土人才培育。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工作调度机制,确保产业扶贫政策精准到村到户到人。

(三)积极推进智慧农业建设。

17.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。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,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引领作用的认识。认真落实我省《关于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持续深化与专业机构在农业大数据平台方面的合作。组织开展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求、价格分析和监测预警,做好农业统计工作,监测分析农业农村经济运行,发布农业农村经济信息。

18.大力实施“互联网+”战略。推进“互联网+”种植业、畜牧业、果业、渔业,提升生产标准化、智能化水平;推进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加工业,提高加工产品的透明度和可信度;推进“互联网+”休闲农业各项服务在线化,提高服务水平;推进“互联网+”农产品销售,提高农民收入。积极推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智慧农业相关技术,在农业生产、经验、流通等领域的应用和渗透,不断提高农业全产业链信息化水平,为智慧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
四、聚焦农业发展质量,着力强化四个作用

(一)强化融合发展的示范作用。

19.全面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。认真落实田园综合体各项政策,加大首批6个市级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力度,依托长安唐村项目打造柳青农业农村博览园,依托高陵园田梦工场项目打造农业嘉年华。适时启动第二批市级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,力争全市启动创建工作的田园综合体不少于10个,每个涉农区县不少于1个。深入推进我市首批2个农业特色小镇建设,积极推动第二批特色农业特色小镇创建工作,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农业特色小镇。

20.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。加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,开展第七批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工作,新增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个以上。支持园区提质增效,促进园区规模发展,拓展发展领域,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鼓励现代农业园区品牌化发展。

21.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。加大政策扶持、资金引导、公共服务力度,着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,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或引进新技术、新设备、新工艺、新产品,促进农业企业转型升级,全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收入达到650亿元。指导临潼区做好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工作。加快发展茯茶产业。

22.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发展。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,加强休闲农业示范创建工作指导,加大宣传推介力度,促进休闲农业有序发展。

(二)强化质量提升的引领作用。

23.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。坚持“产”“管”并举,按照“管行业必须管安全,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”的要求,落实种植业(果业)、畜牧业、渔业等行业生产全程监管。完善产地准出制度,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,加大农产品合格证试点范围。加强风险研判,完善应急处置。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农资打假行动。

24.努力提升农产品品质。抓好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,全年计划编制或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项、农业生产技术操作规程15项,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,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水平,推进名特优新农产品发展。充分利用农交会、绿博会、农高会等时机,加大我市优质特色农产品推介力度,不断提升我市农业名牌影响力。

25.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。着力加强检测能力建设,举办第九届全市检测技能竞赛,提高市农检中心建设水平,提升8个涉农区县检测中心检测能力,积极促进镇街监管站规范化运行,全年创建30个规范化镇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。积极开展地产应季蔬菜、草莓、甜瓜、樱桃、杏、葡萄、猕猴桃等鲜食水果专项抽检,全年计划快速抽检农产品不少于14万批次,定量检测2300批次,农产品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7.2%以上。

(三)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。

26.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攻关。深化市校合作,完善西安都市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,不断拓展“一站多点”产学研合作模式。鼓励农业科研推广部门与高校、院所组建全产业链科技创新战略联盟,加大我市农业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力度,全年围绕节本增效、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组织申报省市各类科技项目20项。

27.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。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共性和公益性,构建以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、科研教学单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“一主多元”农技推广体系。全年征集发布农业主推品种10项,集成示范实用技术20项。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,招募特聘农技员10名,解决农业结构调整、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缺技术缺服务等问题。

28.持续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。充分利用“三下乡”、“科技之春”等活动时机,积极创新农业科技培训方式,全年培训10万人次以上。不断完善“一主多元”职业农民培育体系,加快市、县农广校标准化建设,强化师资队伍,组建专业师资团队,增强培训实力,抓好理论授课、网上辅导、集中答疑、基地实训、考试考核、帮扶指导等环节,全年培育职业农民2000人。

(四)强化现代装备的推动作用。

29.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。以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为目标,积极推广大功率综合农业机械,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发展,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提档升级4家,切实做好深松整地工作,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,全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85%。加强农机监理,强化农机操作员培训,促进农机安全生产,进一步抓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工作。

30.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全面发展。深入开展以农机化转型升级示范为重点的调查研究,开展农机农艺融合相关试验示范,全年实施2个优势(特色)农产品及丘陵山区机械化示范建设项目,积极培育典型,加强示范引导,注重测土配方施肥、良种良法配套与农机化播种施肥作业相结合,标准播量、标准施肥与现代农机精准作业相结合,加快推进机艺融合发展。

五、聚焦特色产业提升,着力实施五大工程

31.绿色粮食示范工程。认真落实国家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要求,加快推进我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,年内基本完成划定任务。按照集中连片、旱涝保收、稳产高产、生态友好的要求,提前谋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。在粮食主产区县建设粮食绿色示范区20个,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增施有机肥、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,强化关键时段田间管理,促进粮食单产水平不断提高,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。

32.设施蔬菜扩建工程。认真落实“菜篮子”市政负责制各项要求,按照区域统筹、板块推进、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,以设施农业建设为重点,积极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,全年建设蔬菜生产基地16个,加快形成西阎、沿渭、沿山、城郊等4条蔬菜产业带,全市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左右,蔬菜总产达到300万吨以上。

33.特色果业增效工程。以周至猕猴桃、临潼石榴、鄠邑葡萄、灞桥樱桃、蓝田大杏、阎良相枣等特色优势果业布局为依托,加快老园区改造,积极推广果枝综合利用、水肥一体化,增施有机肥等技术,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,提高果品内在品质,推进果业转型升级,全年园林水果总产量达到90万吨。以周至本真有机猕猴桃产业特色小镇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为抓手,推动周至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。积极利用“三年百市”活动时机,做好我市特色果业推介,努力打造区域公用品牌,不断提升西安果业影响力,加快建设“北方时令水果之都”品牌。

34.优势畜牧提升工程。以“优供给、强安全、保生态”为目标,以“稳生猪、扩奶羊、防疫病、减兽药、治粪污、调结构”为重点,加快推进奶山羊全产业链发展,促进奶山羊品种改良和扩繁,持续推进临潼、阎良、蓝田省级奶山羊基地县建设,重点支持阎良羊乳特色小镇建设,努力打造陕西羊乳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。推进临潼、周至、鄠邑、蓝田、高陵生猪基地县建设,全市创建市级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0个。全面做好动物疫病防控,打好非洲猪瘟防控攻坚战,着力抓好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。强化定点屠宰行业监管,全面落实检疫检验。推进饲料质量安全管理示范创建,落实兽药GMP、GSP管理规范,抓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。

35.健康渔业发展工程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,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制度,大力发展优质、特色、绿色、生态的水产品,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.3万吨,产值达到6.5亿元。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型经营主体,不断提高我市渔业发展水平。坚持依法治渔,强化渔政执法,切实做好秦岭北麓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。

六、聚焦打造铁军队伍,着力推进六个建设

36.强化党的建设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》精神,坚持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,推进全面从严治党。组织实施好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抓好党员干部思想理论武装,树牢“四个意识”,坚定“四个自信”,做到“两个维护”。认真落实新颁发的《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》《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》《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(试行)》,认真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,深入开展“四互”活动,加强支部标准化建设,坚持民主集中制,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原则性和战斗性。

37.强化廉政建设。严格落实《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》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等,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和监督责任,加强廉政风险防控,积极创新党风廉政教育形式,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,确保局系统稳定。

38.强化队伍建设。严格执行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》,认真落实“三项机制”政策,结合机构改革,配强班子,用好干部,加强干部培养工作,促进干部流动,发挥考核作用,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,优化专业技术干部队伍结构。积极做好老干部工作,切实提高服务水平。

39.强化作风建设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,严格“三公”经费管理,坚决反对铺张浪费。深入农业农村工作一线,扎实开展调查研究,全方位掌握农村发展现状和矛盾问题,积极转变工作作风,切实做好保密换工作,努力打造铁军队伍。深入开展驻村帮扶、分片包干、技术指导、蹲点服务等活动,切实做好帮扶工作。

40. 强化行政效能建设。树立依法行政观念,着力推动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开展。积极推进“行政效能革命”,不断完善岗位责任制、服务承诺制、限时办结制等规章制度,强化目标考核,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。

41. 强化精神文明建设。深入开展文明单位(机关)、文明处室创建活动,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,开展献爱心、送温暖等社会公益活动。切实抓好工会、共青团、妇联等工作,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的宣传,促进局系统各项工作全面发展。

主办单位:西安市农业农村局    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

电话及传真:029-86787504 029-86787469(值班室)

邮编:710007     邮箱:xanongyeju@163.com

网站标识码 6101000074       陕ICP备05011550号        陕公网安备6101120200023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