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市今年粮食总产192.54万吨实现“九连丰”

近年来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在各涉农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,我市粮食生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局面,首次实现了“九连丰”。 2004年以来,粮食亩产、总产屡创历史新高,粮食亩产连年位居全省第一,总产位居全省前三。粮食亩产由2004年的310.3公斤提高到2012年的336.3公斤,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73.6公斤;农民人均占有粮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31.4公斤。用占全省8.8%的耕地,播种了占全省12.2%的粮食,收获了占全省15.6%的粮食总产。同时,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4760多元。粮食生产实现“九连丰”。

一、中、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动效果显著

从2004年到2012年,中央连续下发了9个指导“三农”工作的一号文件,我市积极落实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,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,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化和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,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。涌现出了一批粮食生产先进区县、先进单位、种粮大户和粮食专业合作社。其中,长安区、临潼区、户县、蓝田县等4个区县和市农委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县、先进单位称号;薛拓、赵宏江、李建军、杜水水、蒋国林等5人先后获得全国种粮大户称号,极大地激发了各级政府和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。

二、我市财政扶持力度加大,政策措施更加有力

2011年市政府出台《关于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的意见》,2012年市政府又出台了《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两个《意见》分别由市财政各安排1000万元,作为全市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和种业发展的补助。市委、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年坚持在关键农事季节,深入基层,检查指导。同时,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:一是层层分解粮食生产任务,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,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,狠抓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,保证了粮食生产稳中有升;二是各级农业部门认真组织良种统繁统供、测土配方施肥、病虫草害综合防治,加大农机调配力度,提高了土地产出率,粮食单产连年大幅度攀升;三是发改、财政、科技、水利、交通、统筹等涉农部门积极支持粮食生产,整合资金、项目,投入农业生产,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等工作,形成了强大合力。

三、以高产创建为主的各项良种良法配套技术服务及时到位

近年来,我市按照部、省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安排,相继在全市8个粮食主产区县组织开展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,取得了显著成效,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粮食产量的稳定提高。2012年我市共建立高产创建小麦万亩示范片20个,玉米24个,示范面积50余万亩,其中千亩示范点小麦、玉米各50个,示范面积10.1万亩;百亩攻关田各50个,示范面积1.2万亩,实行统一管理,对承担示范区万亩片、千亩示范点的农户进行种子、机耕、除草剂等物化补贴,百亩攻关田实行化肥、种子、机耕、防虫等费用全免。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我市小麦和玉米高产创建示范成效显著。据省上测产验收,我市今年小麦、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、千亩示范点、百亩攻关田,均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创建任务。其中,高陵县万亩片玉米单产全省第一,临潼区新市街道大刘村小麦百亩攻关田测产达到608.75公斤,创我市小麦大面积单产纪录,位居全省第二,高陵县张卜村玉米百亩攻关田测产达到726.0公斤,创造了我市夏玉米单产新纪录,居全省第二。粮食高产创建的实施,有效提高了我市大面积粮食生产水平,使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全面提升。

四、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

受气候变化影响,立足抗灾夺丰收成了每年农业工作的常态和基本思路,虽然灾害发生不可控,但只要遵循规律,采取有效措施,就能够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,近年来,我们面对灾情灾害,积极推进科学防灾减灾,及时预报、及时防控,努力做到防在灾害之前,抗在关键时点,救在第一时间,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,面对小麦旺长,冬春连旱、夏季伏旱、秋季雨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,及时采取有效措施,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。目前我市农业防灾减灾有效机制逐步形成,技术日趋成熟,应急响应机制初步建立,病虫草害区域联防,专业统防统治的防控方式日益完善,实现了由被动抗灾减灾向主动防灾减灾的转变。

目前,我市粮食生产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,但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,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,稳定粮食播种面积,促进粮食稳定增产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,下一步,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,在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,加大农业投入,提高科技水平,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确保我市粮食安全和主要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。

主办单位:西安市农业农村局    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凤城八路109号

电话及传真:029-86787504 029-86787469(值班室)

邮编:710007     邮箱:xanongyeju@163.com

网站标识码 6101000074       陕ICP备05011550号        陕公网安备61011202000230号